包装纸盒印刷生产中胶水的粘合
20世纪40年代以来,国外学者对胶水的粘合过程进行了理论研究,提出了多种理论。
(1)吸附理论
吸附理论认为黏结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黏合剂的分子做布朗运动迁移到被黏结物体的表面,黏合剂的极性基团向被黏结物体的表面的极性基团靠近。第二阶段,通过升温和加压,当黏合剂的分子与被黏结物体的分子距离很近(1~0.5mm)时,分子间便有吸引力,这些分子间引力使黏合剂与被黏结物体的距离进一步缩短,达到最稳定的距离。这种吸引力使黏合剂和被黏结物体结合在一起。分子间的吸引力有:非极性分子间的色散力(如聚乙烯和聚丙烯之间的黏结力)、极性分子间的偶极-偶极取向力(如纤维素和聚氯乙烯之间的黏结力)、氢键(如纤维素和聚乙烯醇之间的黏结力)。
这个理论能解释在充分湿润的情况下,极性黏合剂和极性材料、非极性黏合剂和非极性材料之间均能获得足够的黏结强度,是当前较普遍接受的理论。但是,不能解释非极性的高聚物之间也能形成牢固的黏合等实验事实。
(2)机械理论
机械理论是最早提出的黏结理论。该理论认为黏合是一种机械过程,黏合剂流入并填满凹凸不平的被黏结物的表面,固化后,黏合剂与被黏结物的表面通过互相咬合而连接这个理论能够解释大多数黏合过程。但是,不能解释表面光滑物体(如玻璃表面)的黏合。被普遍接受的理论还有扩散理论,静电理论,极性理论化学理论。
以上各个理论都能说明一些实验事实,但是都存在一些局限性,不能完全贴切地说明全部黏结的实验事实,黏结理论尚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