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书籍形态发展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从文字的发明开始,书籍的发展就没有停止过,任何一种形式的书籍都是历史沉积的精华。历史发展的过程也是生产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生产力的发展带动着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形成每个时期不同的特点,也赋予书籍不同的形态。
同时,不同形态的书籍记载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也记载着人们的智慧。粗略来讲,书的形态就是指书的外观,一个立体的、多层次、多侧面、多因素的信息传递形式。
书籍产生的前提是文字,但是在文字出现很久之后,在公元前8世纪才有了最早的正规意义上较为完整的书籍形态,即“简牍”。古代西晋儒学家杜预在《春秋经传集解序》中说:“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
人们将竹木劈成狭长的细条,经过刮削整治后在上面写字,单独的竹木片叫作“简”,若干简编连起来就叫作“策”,所以又称为“简策”,是中国早期的书籍形式之一。“册”是象形字,像一长一短,中有二编之形。一根简容不下许多字,长文章必须用许多简编成策。在当时,一篇文章就是一册,所说的篇也就是那时的计数单位。这种在竹木上书写并串联成册的简牍,在纸发明以前长期作为中国书籍的主要形式。
中国古代典籍,有很多都是采用简牍的形式,如《尚书》《诗经》,还有著作《春秋左氏传》《国语》《史记》,以及最典型的西晋时期出土的《竹书纪年》、近年在山东临沂出土的《孙子兵法》等书都是用竹木书写而成。随着近代生产技术的提高与快速发展,人们开始用缣帛来记录东西。在《墨子》中有“书于帛,镂于金石”的记载。中国古代写在绢帛上的文书,已出土楚帛书和汉帛书。帛书又名增书。帛书指书写在帛上的文字。帛的本意为白色丝织物,即本色的初级丝织物。
在东汉时期,蔡伦在悉心研究后借鉴前人的经验的基础上发明了纸,后来加以改进,这种纸就是被人们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蔡侯纸”,从此之后纸张就被人们所认可并成了最主要的书写材料,纸相的改良和现代科学的发展为书籍提供了更好的材料,是纸相变得更加轻便、有利于人们的书写方式,并且价格更加实惠纸相的改变更是推动了书籍,使书籍的发展步入新的阶段。
卷轴是使用时间最长的书籍形态,也是以纸为材料的最早的书籍形态。在之后又演变成旋风装,它是将一页一页的写好的纸,按照先后顺序每一张间隔一厘米的距离贴在一张卷轴的纸上,这样就增加了书籍的容量,它与卷轴的区别只有在展开阅读时才能体现出来。再之后就是经折装,它是把写好的纸反复地折叠形成一个折子,再在折子的前后附上书皮以保护书籍,这种装订形式已经完全脱离了卷轴,在今天也广泛被利用。
册页形态是书籍的成熟形态,早期的册页装是蝴蝶装,简称蝶装,它是随着雕版印刷技术的产生而产生的。它是将印有文字的纸页向里对折,然后以中缝为准,装订成书的书籍形态,书页向两边展开,仿佛展翅飞翔的蝴蝶,故称“蝴蝶装”。包背装与蝴蝶装的折页方法正好相反,它把有字的书页正折,然后版心朝外,单口向里,穿孔将纸捻订好,加上封皮,连书脊包起。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书籍形态的日益成熟
线装书是中国古籍最成熟的装帧形态,最接近于现代意义上的平装书。它在折页方面与包背装没有差异,主要不同在封面和装订方法上,它将书皮前后分开为封面、封底,不包书脊,纸捻穿孔装订改为棉线或丝线装订。它的出现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书籍装帧形态,它强烈的民族风格至今在国际上仍享有盛誉,是“中国书的象征”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和西方近代印刷术的传入,使得我国的书籍形态进入了平装和精装的时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书籍形态进入了多元化时代,现代书籍装帧,从成书的形式上看,主要是平装、精装和多媒体光盘。图书的多种形态不断丰富着我们的生活,并朝着更加多元化发展。

中国传统书籍形态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