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书籍设计原则2:符合读者的心理
满足读者心理需求
由于读者群体在文化水平、生活环境、年龄等方面的差异,形成对书籍的不同的心理需求。概念书籍设计只有充分满足了大多数读者的需求,才能算得上成功的设计。为了满足读者的需求,概念书籍设计不仅要考虑到它的阅读过程,还须考虑到它的运输和存放给读者带来的便利程度,所以,书籍的设计尺寸要有一定的把握,但为了宣传书籍的鲜明主题,突出其个性,很多书籍打破常规,采用了特殊的版本和造型,对书籍的成本、运输和存放都没有带来太多的不便,反而让读者因为拥有了一部具有鲜明艺术个性的书籍而感到偷悦,
抓住读者的注意心理
概念书籍在设计过程中常常用强调、重复等艺术手法展现艺术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机结合,调动读者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引起读者在阅读中对书籍内容所表达信息的注意,这种注意的参与,加快了内容的传播,激发出读者的阅读欲望。
以读者的理解心理为中心的图
读者受传统的对书籍的认识态度和生活的背景影响,不同的读者对同一信息会有不同的理解,这种理解心理是一种主观反应,读者从最初认识,到理解,再贯彻到实际阅读中,这就是书籍设计效果深化和扩大的结果。设计师只有根据读者对书籍的不同理解,创造出不同的书籍表现形态,做到书籍形态和读者理解相融洽,才能让概念书籍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概念书籍和传统书籍一样,都有着更好的传达信息的目的,也就是包豪斯所谓的“设计是为了大众而进行的活动”。在概念书籍的设计创新中,充分考虑了大众的真实需求,并逐渐养成一种以读者为中心的思维意识。
使读者具备参与意识说同一
读者从各自的需求出发,接收的同时就是参与,他们的这种行为并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受书籍形态影响的结果。读者作为书籍的最终受用者,在书中接收信息后又传播出去,读者起着双重角色的作用。他们既是主动的接收者、书籍的服务对象,又是积极的参与者、书籍内容的主人。所以只有注重读者的参与性,树立主人翁精神,倡导新的设计观念,才能最大化地提高读者的参与意识。
设计师在运用艺术语言与读者交流的整个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设计师蕴藏着审美主体对信息和空间的解释力量,凭着对艺术语言较深入的研究,依靠审美语言实现达某种既定的意义。设计师为读者带来视觉刺激和所要传递的知识以改变知识的单向性结构满足读者的多向性审美心理需求,改变以往的正常视觉语言,无限地传递着知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