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量感是物体的空间形态给人的心理感受:物质的量越大,力度感越强,形态则显示出高大、雄伟、庄严、神秘、恐怖等心理效应;当形态的物质量远远小于心理量时则给人珍贵、精致之感;物质量与心理量重合时,会有亲切、和谐的感受。我国书籍设计对体量感的探索由来已久。东汉时期的《嘉平石经》就是超强量感的个极端的例子。
印刷书籍设计追求体量美
当前书籍的审美感还体现在对书籍自身体量感的更加细腻化把握上。体量感是物体的空间形态给人的心理感受:物质的量越大,力度感越强,形态则显示出高大、雄伟、庄严、神秘、恐怖等心理效应;当形态的物质量远远小于心理量时则给人珍贵、精致之感;物质量与心理量重合时,会有亲切、和谐的感受。我国书籍设计对体量感的探索由来已久。东汉时期的《嘉平石经》就是超强量感的个极端的例子。
据王国维考证,石碑应有46块。每碑高175厘米,宽90厘米厚12厘米:以如此巨大的石头书籍刻录儒家经典经文,把儒家思想推到了空前的至高地位。
与此对应的另一个极端:英国著名拍卖行佳士得在2006年3月16日拍卖一些珍贵的书籍,拍卖中出售的《主祷文》仅指头那么大,但是,里面包括德文、西班牙文、法文、荷兰文和瑞典文的《主祷文》祷词。小巧玲珑的《主祷文》,避开其方便携带的功能不谈,单看其可亲可爱的心理效应,不能不说是别具匠心
我国当前的书籍设计,对书籍材料体量感的把握已成为审视书籍审美特征的个重要手段,并正朝着更加精细的方面发展。书籍的大小、厚度、使用材质的轻重等有关体量的元素都成为设计者考虑的方面。一般来说,经典名著等具有庄重感的书籍通常在开本、厚度和重量上都较大,以显示其文化价值和丰厚历史感而抒情类书籍(诗歌、散文等)则开本较小、厚度较薄、重量较轻,体现其秀丽优美的内容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