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用设计元素丰富书籍印刷设计
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情趣日益多样化。西方文化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相遇产生了碰撞及融合,改变了国人的价值观和传统审美意识,仿佛一时之间审美这一精神需求变得愈加迫切。现代书籍设计对审美功能的异常关注,是受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是对人们精神需求的回应
1.以型塑形态之美
书籍设计的形态美是最直观的美感形式,它不仅仅表现在平面页面上,还更多地表现在书籍的整体形态上。书籍与读者的审美关系是一种动态的关系,所以书籍的形态美应该是在一种立体的、多侧面的、多层次的、动态的空间中展开现代书籍形态设计概念正是为了服务于人类新的审美和生活需要而提出的是对较为片面的静止的传统书籍装帧概念的发展。它是书籍内在的理性结构和外在的物性结构的有机统一,其理性结构的丰富易懂的信息、科学合理的构成、时间空间的驭、条理分明的层次、起伏跌宕的旋律、相得益彰的图文等要素共同构成书籍内容的流动之美,其物性结构是美观、方便、适用的书籍直观造型的静止之美。
这种对形态美的追求,是书籍设计整体化概念在审美功能上的进一步拓展,并且能令读者在阅读时精神放松并产生愉悦的感官体验。从吕敬人设计的《子夜(手迹本)》(图36)来看,书籍形态借鉴传统文化中的书匣形式,以中国明清古籍式样为基础,采用现代工艺、材质制作,体现着传统与现代的兼容意识。简单大气的外观给人以低调含蓄之感,而封面、书函、色彩、材质的设计则为了强调阅读行为的动感,几个要素共同构成书籍内容的流动之美,整个书籍设计有力地将文学巨匠的有限语言转化为无限的生命力。
2以技求材质之美
随着印刷工艺技术的进步和书籍材质的日渐多样,所制作出来的书籍也是越来越令我们叹为观止。烫金、UV、镂空等工艺早已让我们见识其美,材料纸张也是花样繁多,令人赏心悦目,而且透过色彩、质地、厚度、纤维纹理、挺括度等不同的感性特点给人的审美体验也是各不相同。书籍设计中选择适合的材质和合理的工艺手段,往往能创作出独特的审美感受。
像《马克思手稿影真》这本书的设计,就避开了常用的设计模式,对于封面、内文的材料选择上采用了高档的特种纸、木板、牛皮、金属材料,再结合印刷雕刻等工艺手段诠释了一种新形态的书籍创作形式,让人在阅读触摸过程中体会到材质所具有的心理和生理上的独特质感和美感。书籍设计中工艺材质之美的体现,关键在合理、适度的选择,设计者要对书籍内容有充分的理解和把握,经过分析寻找出准确反映书籍精神的材质从而对书籍产生不同凡响的增值作用,让读者可以从容地在视觉和触觉上更直观地感受书籍的美,进而可以加深对书籍中精神内涵的理解。
3以神传意蕴之美
书籍设计的意蕴之美,是一种高层次的美感,是一种“形而上”的神韵之美它也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包含的是那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中国的书籍设计理念中似乎更讲究意蕴美,这是因为中华民族的理想审美是侧重于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道德、学识、修养等内容。书籍的意蕴之美是“无形”的无法用一种确切的说法去概括它,但同时它又是“有形”的,因为它是可以利用具象的形态和色彩等视觉语言去营造出来的一种审美境界。书籍设计作品中对意蕴之美的表达,主要是通过对书籍多感官设计的理解和追求。
吕敬人设计的《朱熹千字文》一书,整体透着一种无法言喻的意蕴之美。设计师在构思上想展现一种优雅、古朴、大气的书籍气质。封面运用三种不同色彩的特种纸以及简约的单色印刷方法,表现一种质朴淡泊的感觉:装订形式采用了体现原始面貌的书箱裸露锁线方法,既方便翻阅又透着回味无穷的趣味:外观的函套设计上仿宋代木雕印刷版的样式,将一千个汉字反向雕在桐木板上,以皮带串连加之如意木扣锁合,这套书籍无论从工艺材质上还是从形式内容上都表现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内涵,流露出传统文化特有的意蕴之美。

如何运用设计元素丰富书籍印刷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