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印刷设计中的感官与审美
美,形容词,使人愉悦的事物可称为美,包括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等;感,感觉,感官,通过受到人体的触觉、视觉、听觉、味觉、心理等刺激而产生的思想感情上的变化。那么所谓美感,是由于人类接触到一些美的事物,而产生的一种感动,一种赏心悦目的愉悦的心理感受,简单地理解就是人类对于美的感受和体会。
若是人们对某件事物的主观体验能够满足其自身的审美需求,那么就会感觉到满足感或是幸福感。可见,美感的形成必须依靠人类的感官系统以及大脑,感觉是进行审美的基础。曾经有很多世界著名学者都对人类感官对于审美的重要性有过精彩的分析,柏拉图就曾说过美是由视觉和听觉产生的快感。黑格尔也说过视觉和听觉是没有欲念和功利的感觉,所以只通过视觉和听觉才能够审美。费尔巴哈也强调人因为有了审美的感觉,所以才能够欣赏美。可见人类感官以及感觉的重要性。
人类的感官,可以与审美对象保持着一种相对自由、不受约束的关系,尤其是视觉与听觉。具有自由性的感觉,是使人类产生美感的重要因素之一,人的感觉具有自由性,所以也具有一定的创造性与想象力,这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有创造性的过程。
人类的美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过社会实践后的产物,每个人也会因成长环境、文化修养、个人性格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不同的审美观。由于生活环境和社会经验的不同,世界各国的民族都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审美观点和美学流派。在中国古代,当时的人们认为审美能力是生来就有的,食物带给人类的感受与美带给人类的感受是相似的。
确实,中国古代的美感最初来自于“羊大”羊大则味美,中国对美的认识就起源于味觉,而后才依次发展到其他感觉器官,如听觉、嗅觉、视觉、触觉,甚至延伸到心觉。中国人的审美观,最初是建立在满足生命的需求之基础上的,若生命中的某种需求得以满足则为美。从这点可以分析出中国的先人们认为羊大则美的有趣理论,即羊是食物,是人们用来填饱肚子之物,这说明当时人们对羊美的评价来源于味觉,味觉上肉质肥美、口感细腻。
与此同时,人们也在感受着视觉上羊的壮硕之美,而触觉上又感受着羊毛的温暖与柔软。可见,中国最早的先人们在感受羊儿之美时,已经通过人类的五感来进行审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