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印刷术的起源
印刷术的发明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中华民族古圣先贤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人对世界文明的最伟大贡献之一。如今,印刷已经是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不可缺少的行业,是人类文化、信息交流的有力工具,是促进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语言作为人类重要的发展标志之一,早在200多万年前就已经产生,但是语言一瞬即逝,既不能保存,也无法传到远一点的地方,单靠语言进行思想交流,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距离上都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是,作为语言信息的一种载体的文字就产生了。
中国汉字是从古代的结绳记事开始的,后来逐渐形成了象形文字,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总在不断地变化。字体从最早的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周朝的钟鼎文到秦朝以来逐渐规范,经篆书、隶书发展到了现今的楷书、行书和草书。
文字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文字的应用,使得语言信息得以准确、完整、形象地再现,给以后的刻石、刻木,以至抄书、印书,创造了便捷的条件,促进了印刷术的诞生笔、纸、墨的相继发明,为文字的保存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毛笔是发明最早、使用时间最长的一种笔,大约在印刷术发明前的1000年左右,中国就出现了毛笔,当时用兔毫做笔头,以细竹为笔杆,蘸朱砂之类的有色物料在竹简、丝帛之类的载体上涂画。公元2世纪初,东汉和帝年间,蔡伦总结了前人抄造纸张的经验,采用树皮、麻头、破皮等造纸原料,制成了优良质地的植物纤维纸,人称“蔡侯纸”。
纸张具有轻便柔软、利于书写、价格便宜等优点。作为十分合适的书写材料,纸张很快地取代了笨重的竹简和昂贵的丝帛。到了公元3世纪,我国制成了烟炱墨,这种墨用松烟和动物胶配制而成,易溶不晕,色浓不脱非常适用于书写和印刷。
印章就是通常所说的图章,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我国股代的“商玺”印章。印章相当于印版,盖印即是印刷,而雕刻印章,则制版。印章,初期只作信凭之用,面积很小,通常刻的是姓名或官衔。
到了公元4世纪的晋朝,出现了面积较大的印章,据典籍所载,这时已有120个字的印章。用120个字的印章盖的印,得到了应该是一篇短文的复制品了。
早期的印章,多是凹入的反写阴文,印在泥土上,得到的是凸起的反写阳文印章,印在纸上得到的是白底黑字的正写文字。这种从反写阳文取得正写文字的复制方法,已经孕育着雕版印刷术的雏形。
拓石是印刷术发明的另一渊源,到公元4世纪左右,我国发明了用纸在石碑上捶拓的方法。春秋以后,石碑刻字技术相当娴熟,秦始皇出巡时,到处刻石记功。
到了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中郎蔡邕奉命书写儒家经典,命人刻了46块石碑,这就是著名的《熹平石经》,然后用拓刷的方法把石碑上的字拓印下来,称为碑帖,可当书籍使用或校正经文。显然,盖印与拓石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印章”和“拓石”的出现和广泛应用是印刷术发明的萌芽。

关于印刷更多内容
点击【印刷】咨询客服小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