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
雕版印刷术是我国发明最早、应用时间最长的印刷术。雕版印刷术的出现,标志着印刷术的诞生,它诞生在什么年代说法不一,主要的论断是唐朝初期。在明朝史学家邵经邦所著的《弘简录》中,有唐太宗“梓行”长孙皇后所撰《女则》十篇记载,“梓行”就是指雕版印刷。雕版印刷术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同时奠定了今天印刷术的基石雕版印刷术是在整块木板上刻出所需要的文字或图像,经刷墨、铺纸、加压得到所需复制品的一种工艺方法。雕版印刷术的具体操作过程如下:把硬度较大的木材(一般是梨木或枣木)刨平、锯开,表面刷一层稀糨糊,然后把写好字的透明薄纸,字面向下,贴在木板上,干燥后刀雕刻出反向、凸起的文字,成为凸版。经过在版面上刷墨、铺纸、加压后,便得到了正写的文字印刷品。
雕版印刷术的一个重大发展,是“套版”和“恒版”彩色图画印刷的发明与应用。套版是把一张原稿分成几块印版,用不同颜色的色料,分别套印在同一张纸面上。恒版也是把原稿按不同的颜色,分别雕刻成若干块印版,刷墨时有深有浅,然后叠印在同一张纸面上因其印版零碎,用时要摆布拼凑,有如陈设的食品恒恒,故称恒版。恒版所用版数不同,有时几块,几十块,有时多达千块,根据原稿而定。明朝年间(明熹宗天启六年,即公元1626年),南京胡正言用恒版印刷印制了《十竹斋画谱》,设色妍丽、浓淡适度、向背明显生动鲜艳,作为艺术珍品流传至今。
宋朝仁宗庆年间(公元1041-1048年)毕昇发明胶泥活字,采用泥活字排版,从造字、排版到印刷都有明确的方法,这是我国继雕版印刷之后又一伟大发明。与雕版印刷相比,活字版印刷术既经济又方便,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因而逐渐取代了雕版印刷术的地位毕昇的活字版印刷术比雕版印刷有很大的进步,推动了我国印刷技术的发展,但缺点是泥活字不易保存,不能用来做第二次印刷。
元成宗元贞二年(公元1296年),王祯设计木刻活字,并发明了转轮排字架,工人排字时以字就人,减轻了排字的劳动,经两年应用,印成了11万字的“农书”百部。尤其重要的是,王祯把制造木活字的方法,以及拣字、排字、印刷的全过程,都系统详细地记载了下来,写成《造活字印书法》一书,这是世界上最早讲述活字印刷术的专门文献。明清两代木活字很流行,清政府曾用木活字印成《武英殿聚珍版丛书》2300多卷。明孝宗弘治年间(15世纪末期),我国无锡人华燧首创并用铜活字刊印《宋诸臣奏议》等书籍,这是现存最早的铜活字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