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式的材料应用印画册的装帧工艺中
吕敬人说:“我们一方面要懂工艺技术,了解装帧材料的性能,另一方面要大胆创想,敢于向工艺提出挑战。”精湛的材料加工工艺可以综合提升点、线、面等立体元素的视觉效果,并通过对点、线、面复合而成的体的精致、细腻化塑造和体与体之间的有机组合,建构出别样的空间形式,传达出理性而富有绅士风范的安静之美。
刘晓翔设计的《中国历代美学文库》获得第六届全国书籍装帧大展的整体设计金奖,其封面材料使用饱和的暗红色绢丝,精湛的制作工艺塑造出了笔挺的棱角线,显现出具有文化积淀的沉稳和厚重,端庄有力地撑起了书籍美学语境的表现空间
现代书籍设计中对材料的雕塑式加工越来越富有创意。雕是采用减法原则,使用雕刻、切割、磨钻等工艺技术,表现书籍的层次感、空间感和意蕴。郑军先生曾设想了一个运用点的例子:设计一本反映人的思维的书,可以在封面上设计一个充满画面的人的头部,在人的脑部位置镂空,把读者视线引入到思维的物质实体,明确了设计者和读者共同的关注点。
镂空与书籍材质的结合往往能制造出斑斓的光立体效果。敬人书籍设计的《斯妹文集》封面与勒口交界处,按照三册书的版式符号特点,分别镂空成圆、方、三角的点。当勒口支起时,透过镂空点的光印在色的环衬上,营造了恬静的书籍情调。设计师吴勇则把镂空点手法运用到了细的地步,他的《画魂》《中国印》等作品均对镂空点有精雕细刻的表现。特别是《中国印》,以北京奥运水立方场馆的造型特点完成奥运画册的外封结构,内页中位置镂空的工艺贯穿全书。塑是在原有书页平面上压印或粘合上点的做法,如敬人书籍设计的《忘忧清乐集》书套上塑造的棋子凸起就属此类。
因材施艺、物尽其用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创作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当代书籍设计在材料选择和加工方面往往需要认真考虑的一个因素。这一原则往往引出两个方面的设计走向:一是书籍开本设计的省料原则。吴勇的《画魂》是配合电视剧播出档期的应时性书籍,其内页采用物美价廉的断档进口库存纸,而这种进口纸往往又不合国内的纸张开本,为避免浪费和消除读者对开本上的误解,规避造成成本和市场价格定位失误的可能,因而创造性地设计出了三角书。二是充分理解材质的独特性格,在材料气质与文本精神之间建立恰当的联系,赋予书籍生命体以审美内涵。
比如韩家英设计的《天涯》杂志封面,采用质朴、厚实的牛皮纸,结合两色印刷,传达出朴实且富有文化韵味的气质,与追求道义感、人民性与创造力的办刊理念相契合。《吕胜中线描选》用新闻纸作文本载体,微微泛黄的纸张轻松而富有弹性,加之其良好的吸墨性能,与表现画家带民间风味的线描十分相配。《宜兴紫砂壶珍赏》的函套和硬封采用带肌理纹路的同质不同色布料装裱而成,硬封的中央部位特制一个方形凹槽,镶嵌着一个紫砂泥特制的宜兴壶浮雕精巧别致的材料雕塑和布局与图册内容相一致。
这种大胆求异的设想是材料加工工艺的进步。在这些书籍设计中,材料不论是低廉还是珍贵,不论是大幅度的采用还是小面积的点缀,其气质和书籍整体的风格都达到了和谐一致,从而成为书中不可替代的创意语言。

雕塑式的材料应用印画册的装帧工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