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印刷书籍形态的召唤功能
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伊瑟尔认为:艺术作品的结构是一种召唤的结构,只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才能填补和具体化这个艺术图式中的空白和不确定点,完成这个召唤的构。艺术品的召唤结构,使得艺术接受成为一个无限的创造过程。书籍形态是书籍物性结构和理性内容的统一,作为艺术设计的物化形态,其召唤结构的凸显是其艺术美表达的重要途径之一。
书籍形态的召唤性设计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思维灵感,召唤读者进行再挖掘和再发现,是书籍艺术由静态形象到动态过程、由被动再现文本到主动表现主题的重要手段,大大提升了整本书籍的信息传达质量。当前,书籍形态的召唤功能主要体现在物性结构的创新性和书籍理性元素的精心设计上。
朱赢椿的《不裁》就是利用物性结构营造动态阅读的例子,她采用毛边纸做材料,边缘保存原汁原味的毛边纸质感,每一页都需要读者用纸刀将内页裁开,凸显了读者阅读过程时空流动中的停顿和回味,就像书籍封面上写的一样:“一本需要边裁边看的书,读到哪儿就裁到哪儿,让阅读有延迟有期待、有节奏、有小憩《梅兰芳全传》的切口能通过读者的左翻右翻变换出两个不同的梅兰芳图片,分别展示其在舞台和生活中的形象,很好地吸引了读者对书籍空间表达的参与。例如,孙浚良( LES SUEN)的作品《蕴——路易十三当代名家籍》中对读者参与的考虑更加细致。其中,白先勇的书取材自著名昆曲《牡丹亭》,读者可以由前或后读起,主人公杜丽娘和张生就会在书的中间页相遇;而建筑师张永和的书内没有文字,只有靠读者互动下的建筑草图支离破碎地立体化构筑信息。
较为复杂而巧妙的物性结构常常会吸引少儿读者群体的注意力,也是对少年儿童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欲望的适应。这也是现在我国少儿类书籍不断探索立体结构表现形式的重要原因之一。立体书的“互动性”与“操作性”是通过自动跳跃的立体造型和翻、拉、转、开洞等可动性设计,在读者的操作下完成书籍内容情节的延续。
陕西旅游出版社2007年版的精装书《各种各样系列》(共6册),翻开书页,首先呈现的是生动别致的立体造型:拉动箭头,胖人就变成了瘦人笑脸就变成哭脸:翻开折页,乱糟糟的房子变整齐了,飞船冲天而起;转动转盘,女孩的小脸由白变红,不同的房子变幻着,就像看动画片。同样具有诱导小读者参与互动的书籍还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7年版的乐趣翻翻书《惊喜连连翻》(平装)。这是一套自澳大利亚引进的经典低幼读物,独特的折页上翻下翻的有趣形式,让孩子在乐趣中逐渐懂得字母、数字、反义词、颜色、形状、农场、动物园的常识。
笑脸一翻变成了哭泣,浴缸一翻变成了小猪,苹果一翻变成了天使,座椅翻变成了狮子,让小读者在主动翻阅的过程中获得了惊喜和知识,养成乐于阅读的习惯。另外,像陕西旅游出版社2007年版的《找朋友系列》(精装)、中国铁道出版社200年版的《阿奇和茵达》等等图书都是把巧妙的创意和精致的材料结构相结合吸引读者主动阅读,书籍的时空魅力就在读者的动态阅读中得到了最终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