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触觉与书的设计印刷
视触觉的产生
物体由各种各样的材质构成,物体外表质地或软、或硬,或光滑、或粗糙,我们常说的触摸的肌理感就是通过触摸这种方式感受到不同的材料表面所产生丰富的触觉感。人通过触摸对设计物表面纹理的特征获得感受,体会不同的对象从而辨别肌理,通过材料表面材质肌理的视觉感,保留原材质的触感,例如:石头丝绸、麻布等肌理效果。
由于肌理属于物体外表的特征,往往从视觉就可以辨别出,这是因为触觉的“视觉化”现象。如果触摸的对象表面视觉上表现为光滑平整,但用手触摸后,触感粗糙并有独特的凹凸感,这就是表现为视觉优先型的质感,也就是视触觉。视触觉是如何产生的呢?我们可以把视触觉联想成一种对以往的经历进行的再次编辑与转变,不仅转变成视觉信息的符号,还对之后的触觉判定产生积极的引导。
视触觉和真正的触觉往往是既对立又统一,却又密不可分,相互协调。触觉信息正因为有触觉与视觉的双剑合璧,才得以把复杂的视觉信息与过往触觉的经历相联系。视触觉并非真实存在,人类一且接触到新事物习惯保守地通过长期的经验进行认识,因为长久以来人脑中对过往事物的触觉经验早己形成了判别对象的符号,所以视触觉的作用是能够在碰到新鲜的事物时通过脑中的信息经验做出行为选择,是真正的触觉在无数次的经验中得出的反映。
设计者负责感官系统的感觉与外界事物形态的组合让接收者的大脑进行一种信息再重构,再次的重构过程是一次联合各种感官渠道传递的刺激。
五感协同作用起来的附加刺激感,这种感受在接收者的脑中再次出现,这种“印象”就在接收者的大脑中产生。例如,没有人愿意去抓长满刺的仙人掌,长长的刺会使触碰者受到伤害:当我们看到婴儿的一双细腻又柔软的小脚时,自然就会情不自禁地去触摸这些举止行为的发生正是由于大脑中对过去这些触觉经验留存有印象,才促使我们的行为这么自然
视触觉的两种形式
通过使用材质自身特有的肌理效果与材质表面肌理形成的视触觉,在设计对象与使用者之间创造出亲密感并且使设计对象有特殊的吸引力,这是视触觉的其一种形式。通常在书籍设计中视觉信息有较强的诉求力,视觉语言通俗易懂其意义易被人所获得和了解,所以在书籍设计中利用视触觉的原理必须是触觉有着明显的特征,这样才能由视觉引导触觉进行设计。
通过视触觉我们会对书籍产生第一印象,这种特殊联系无疑还是依赖于生活经验,当读者看到用木材或用充满肌理感的材料制作成的书籍效果时,正是由于经验和知识储备,会由视知觉产生出各种“视触觉”,这时的“触觉”与“视觉”相辅相成,共同形成人们对书籍的整体形象。人的审美会被触觉所感受到的愉悦信息的经验所干扰。
在书籍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需要对这么多种书籍的主旨和形态进行确定,这时就可充分利用视触觉的原理,通过对极具特质的材料选用,使视触觉影响书籍的设计,其效果不仅能给读者独一无二的视觉感受,还能满足读者新鲜的触觉需求和心理需求。
宋代理学大师朱熹的笔墨粗狂、潇洒,为突出这种特点,吕敬人先生在设计《朱熹大书千字文》时书的盒套采用仿制宋代的木雕印刷,将千字相应地刻在天然材质的木板制成的盒套上,这一质朴又大气的书籍材质与形式,既高雅又与内容遥相呼应视触觉形式之二是通过模仿的手法也可表现肌理的触感,不仅需要对材质进行适当选用,又要将所选用的材质肌理的特征进行模仿并有所创新,实现材质和工艺的完美结合,创造出理想的肌理形态。
日本的产品设计师深泽直人的系列作品“果汁的肌肤”其形态是人们熟悉的利乐包装,三个产品设计则分别是草莓果汁、香蕉果汁和猕猴桃果汁利乐包。其中香蕉果汁的包装角显露出与握着一根香蕉相同的感觉,不仅从视觉上下足功夫,在触觉上也尽可能地模仿了水果各自的手感,设计师巧妙地对水果独特的主题特征进行了发挥,除了吸引了观者的注意,还激起了想要触摸的好奇心,产生的各种联合的内心情感促进了人与产品对象的情感交流,形成购买行为。

视触觉与书的设计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