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常用术语(十三)
(121)局部上光( spot coating)。印刷品表面整饰技术的一种一般是在印刷品上对需强调的图文部分进行上光,利用上光部分的高光泽画面与没有上光部分的低光泽画面相对比,产生相映成趣的艺术效果。局部上光用于一些重要的图像部分,利用亮光或亚光上光与非上光区域的反差来生成特殊的色彩效果。亮光的物件,如珠宝和零件,在亚光环境中进行高亮光涂布,可以显著突出其效果。
(122)UV上光( UV coating)。通过涂布或印刷将UV光油覆于纸张上的油墨墨膜之上,通过紫外光的瞬间照射,使涂料内部结构发生交联反应,立即生成具有坚固光泽的薄膜层。UV上光在铜版纸及高档涂料纸上的上光效果甚至超过覆膜,在高档次高质量印刷品上光中使用量越来越大,有些领域的用量甚至超过水性光油,
(123)满版上光( flood coating)。也叫整体上光、全幅面上光、泛涂上光,是在印张的整个幅面上上光,全幅面上光的主要作用是对印刷品进行保护,并提高印刷品的表面光泽。因为不需要选择上光的区域,因此可以有更简单的设备和更快的生产速度。整体上光一般使用辊涂工艺速度快、效率高,其作为覆膜的替代工艺具有很好的环保效果,但其缺点是机器高速运转,涂布的油层薄,光泽度不是很理想。
(124)压光( calendering)。压光是把有涂层的印品,通过滚筒滚压而增加光泽。
(125)覆膜( laminating)。也称纸塑复合、贴塑和裱胶。把透明塑料薄膜通过热压覆贴到印刷品表面上称覆膜。覆膜表面有保护及增加光泽的作用。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广泛用于书刊封面、包装装潢和证件保护等印刷品表面复合透明薄膜的加工工艺。方法是先在薄膜或印刷品表面涂敷一层丙烯酸酯、聚氨酯或聚酯体系的黏合剂,经烘干后以热压机械层合。选用的透明薄膜主要是0.01-0.1mm厚的聚酯薄膜、聚丙烯薄膜或聚氯乙烯薄膜。经薄膜层压后的纸塑复合印刷品具有光泽性强及耐折、耐磨、耐水等优良保护性能。但由于使用了挥发性有机溶剂,其使用受到限制。
(126)擦金( bronzing),以一定的浆料印好字迹或图案,趁其未干燥敷上金黄色的金属粉末,在其黏附后,把多余的粉末擦刷去,呈现金色的图案。
(127)烫箔( hot stamping)。以金属箔或颜料箔,通过热压转印到印刷品或其他物品表面上,以增加装饰效果称烫箔,也称“烫印烫金”。烫箔广泛用于书籍装帧、包装装潢、商标图案、广告印刷等各个方面。经烫箔的产品,其色彩丰富、艳丽美观。
(128)冷烫印( cold foiling)。也称冷箔转印,是指利用UV胶黏剂将烫印箔转移到承印材料上的方法。冷烫印现已转化为采用冷烫印装置,并与单张纸胶印机实现联线加工,构成完整的单张纸胶印联线冷烫印工艺。
(129)全息图像烫印( holographic image stamping)。是将具有良好防伪效果的激光全息图像防伪技术与烫印装饰技术融为一体使产品在提高整饰装潢的同时也增添了防伪性能。激光全息图是根据激光干涉原理,利用空间频率编码的方法制作而成。由于激光全息图色彩丰富、层次明显、图像生动逼真、光学效果多变、信息及技术含量高,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用于防伪领域。
(130)滚金口(gilt- edging)。在书籍、簿册、卡片的切口面(一般在天头切口上)或三面上,用金色的材料和特制工具滚烫着色的工艺。滚金口是书籍本册一种高档次的加工形式,书籍或本册的切口上呈现一层金光闪闪的颜色。由于赤金箔或电化铝在加工时是用滚压方式烫粘在切口上的,故称滚金口。滚金口技术难度较大,且费工,加工数量不多,只适用于在有保存价值的书籍上使用;在本册等上的使用只是为了外表美观华丽、新颖。
(131)蘸花口( marble- edging)。在书籍的切口面,蘸粘一层各式的花纹的加工称蘸花口。
(132)色口( color- edging)。在书籍、簿册的切口面,喷涂各种颜色的工艺叫色口。

印刷常用术语(十三)
印刷常用术语(十三)印刷常用术语(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