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電子書籍與傳統書籍印刷的不同
第一,書籍形態的轉變。
傳統書籍形態從最開始的簡策到捲軸、冊頁再到現代設計師們對於現代書籍雕刻式設計概念的提出,書籍的形態都在一個現實的空間以某一種具象的形態呈現。然而,電子書籍的形態卻是在一個虛擬的三維空間通過電子顯示界面呈獻給讀者的。電子書籍不僅僅可以對人們所熟悉的傳統書籍形態進行模仿。同時,隨著電子技術的革新與多媒體技術的發展,借助於電子虛擬技術,電子書籍的形態應是會擺脫材料、製作工藝的限制,朝著更加多元的方向發展,在虛擬的空間里給讀者一種全新的感官的享受。能否將《百科全書》虛擬成一棟摩天大樓?或是一個現代博物館?我想這些都是可能的,且不說其存在的意義是不是深遠,單單就形式上來說勢必會造就一撥撥新的觀念的產生。
第二,閱讀載體的轉變。
電子書籍作為一種新的知識載體,較傳統印刷書籍有著顯著的差異。在談到從古至今的文字等信息載體變化之時,我們都不可否認它是伴隨著人類對自然與自我認識逐步提升而慢慢演變而來的。由最初對天然物質如龜甲、獸骨、樹皮等材料的使用到紙張的發明一直到對電腦、網絡等數字媒介的採用,人們用以記錄、閱讀的載體發生了顛覆性的改變。紙質技術從被發明之日起,雖然經歷了諸多技術的發明和革新,但它的形式與所呈現的內容一樣仍限定於寬度和高度所決定的二維空間上。直到計算機的出現,超文本技術的採用是對文字載體的又一次革新,其載體的形式已經轉化為了由電子信息組成的、在電子屏幕上顯示的畫面。其形式上面已經完全舍棄了具體的承載實體,使閱讀邁向三維空間。同時,現在的電子書籍大多加入了時間軸,時間概念的有效運用也進一步推動閱讀向四維的空間邁進。
第三,閱讀習慣的轉變。
電子書籍的文本形式從傳統文本發展至超文本,閱讀習慣正在潛移默化地發生著一系列的改變。若將傳統的文本和超文本從文本內容、表現形式及閱讀習慣相比較,不難得出兩者的區別。傳統文本是以印刷為媒介的,讀者的閱讀是隨著固定的文本內容單向前進的,雖然有人可以“一目十行”但是其視野和範圍始終不可能跳出傳統文本所限定的固有的頁面。電子書籍使讀者不再是隨著固定文本的內容單向前進,多媒體技術的應用為讀者展現的是一個立體的閱讀空間,讀者可以根據自身的興趣選擇閱讀的順序、方式,重新組織信由被動接收轉為主動參與。這種閱讀的方式不僅僅是打破傳統,更重要的是會確定一系列新的閱的習慣,會朝著人性化、多元化、個性化發展。
第四,閱讀方式的轉變。
首先,閱讀方式從“被動”到“互動”,電子書籍與傳統書籍相比一個最大的優勢就是交互性。傳統的線性傳播的形式特徵是點對點的單向、線性傳播,即是將傳播的過程看成是一種單向傳送信息且呈直線形態的過程,受眾對信息的反應被忽略。而新興的傳播媒介如網絡傳播擴展了傳播的廣度與深度,能實現點對點、點對面、面對面、面對點的互動式傳播。人們可以主動地、有選擇地接收信息並及時反饋信息。新媒介賦予互動式傳播形性、交叉的網狀傳播結構。電子書籍正是利用了新媒介的互動式傳播形式,使受眾能更廣泛地實施選擇性接收。眾多的電子書籍發布網站都設有互動平臺,讀者能隨時、便捷地將意見、看法發布出來,並不受時間、地域的限制,自由地與其他讀者交流。
此時讀者能迅速與作者交流,自由地表述自己對現有內容中角色、故事結構的看法。這樣的互動形式將讀者由原來的單一被動接收轉變為分享和主動交流,將新媒介傳播模式的個性化、交互性特徵彰顯無遺。當讀者點擊電子書籍頁面的“ contact”按鈕之後,便可以登陸該書的官方論壇,和全世界的讀者一起分享閱讀的體驗,同時也可以參與關於該書的風格、內容等等諸多內容的討論,這樣讀者與讀者、讀者與作者之間便形成了無形的交叉信息傳播網絡。
第五,閱讀思維的轉變。
新的閱讀習慣的養成勢必會帶來思考模式的轉變“媒介與人的關系是相對獨立的,反過來對於人的感知有強烈的影響,不同的媒介對不同的感官起作用。書面媒介影響視覺,使人的感知呈線狀結構;視聽媒介影響觸覺,使人的感知呈三維結構。”根據麥氏的理論筆者認為:紙質書籍是以文字和印刷媒介為主的視覺文化,其特點是集中於細節,並把細節從整體中分化抽象出來。眼睛孤立地起作用,觀察的是一個一個單一的連續的世界,而每次只能偏重於一個局部,因此,從口語轉向文字和印刷,實際上擴張的只是從人類感覺的集束中分離出來的一種感覺。
書面媒介影響人們的視覺,使人的感知呈線狀結構:現代電子媒介的出現使人延伸出(或者說在體外建立了)一個活生生的感官系統模式。
尤其是電子書籍的出現,不僅擴張了人類的視覺和聽覺,而且由於強烈的現場感和接觸感而擴展了人類的觸覺,使人的感知呈三維結構。這個結構的營造,似乎更進一步地讓人們找回了一種“感覺的總體”,回到一種感覺平衡狀態正如我們所瞭解到的,一切形式的傳播媒介無論新舊都同時在一個不斷擴大、復雜的系統中共同演進。
不可否認,“每一種新的媒介的出現都會對原有的信息的傳播形式、載體形成沖擊,因而在新媒體憑借自身特性與能力逐漸取代原有載體成為某類信息的特定的服務方式、傳播方式的主流載體之前,它們處於長期共存共同演進的狀態。”這一道理同時也適用於電子書與傳統紙質書籍之間。此外,電子書籍與傳統書籍都有自身的優點和擅長的信息服務方式。
當新的電子書傳播格局形成之後,二者仍將各自適於它們的傳播領域共同為人們多利用,並在提供全面、綜合信息服務時表現出優勢互補。然而,即便如此,我們無從對將來做出絕對的、肯定的預測。在特定的時間、環境下,傳統印刷書籍作為書籍傳播的主要形態又有可能被取代。
但這要求新的媒介必須既具備傳統印刷書籍的優點,同時又擁有傳統印刷書籍所不具備的優勢,並在普通人閱讀習慣為之發生轉變之時才可能實現。這不僅依賴於載體的進步,更重要的人們閱讀習慣的改變。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人類行為習慣的改變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永遠無法跟上飛速的技術進步。
因此,這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book電子書籍與傳統書籍印刷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