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書籍製作的幾種裝訂方式
1.經折裝
經折裝產生於唐後期(公元9世紀),是從捲軸裝到冊頁裝的過渡形式。捲軸裝的書,如果要查閱中間某一段,必須從頭打開,舒捲、查閱都十分不便。這時,雕版印刷術已經發明,需要根據版的尺寸來確定頁面的大小。於是,原來捲軸裝中的長捲紙就被反復折疊,首尾粘在厚紙板上,有時再裱上織物或色紙,作為封面,這種形式就叫作經折裝。

2.旋風裝
旋風裝實際上是經折裝的變形產物。它是用一張大紙對折起來,一半粘在書的最前面,另一半從書的右邊包到背面,粘在末頁。如果從第一頁翻起,一直翻到最後,仍可接連翻到第一頁,回環往復,不會間斷,因此得名。
3.蝴蝶裝
巾刷術的發明,給書籍形式帶來很大的變書籍從捲軸形式轉變到冊頁形式。冊頁是現代書籍的主要形式。蝴蝶裝就是冊頁的最初形式。它不像旋風裝每頁相連,而是一個版就是頁,書頁反折,使版心朝里,單口向外,並將折口一起粘在一張包背的硬紙上,有時用絲織品作為封面面料,很像現代的精裝書籍。由於翻動時像蝴蝶展翅,因此得名。此種裝幀方法避免了經折裝和旋風裝書頁摺痕處容易斷裂的現象,得到較大推廣。蝴蝶裝的書籍在書架上陳列時,書口朝下,書根向外,與現代書籍陳列方式不同。蝴蝶裝起始於五代(公元10世紀),盛行於宋代,至元代(公元13世紀)逐漸衰落。
4.包背裝
雖然蝴蝶裝有很多方便之處,但也很不完善。因為文字面朝內,每翻閱兩頁的同時必須翻動兩頁空白頁。
因此,到了元代,包背裝取代了蝴蝶裝。包背裝與蝴蝶裝的主要區別是對折頁的文字面朝外,背向相對。兩頁版心的折口在書口處,所有折好的書頁,疊在一起,戳齊折口,版心內側餘幅處用紙捻穿起來。
用一張稍大於書頁的紙貼書背,從封麵包到書脊和封底,然後裁齊餘邊,這樣冊書就裝訂好了。包背裝除每兩頁書口處是相連的以外,其他特徵均與今天的書籍相似。
由於包背裝的紙捻易受到翻書拉力的影響而斷開,同樣造成書頁散落的煩惱。因此,明朝中葉以又被線裝的形式所取代。
它不易散落,形式美觀,是古代書籍裝幀發展成熟的標志。線裝的封面封底不再用一整張紙繞背膠粘,而是上下各置一張散頁,然後用刀將上下及書背切齊,並用浮石打磨再在書脊處打孔用線串牢。線多為絲質或棉質,孔的位置相對書脊比紙捻遠,以便裝訂後紙捻不顯露出來。最常見的是四針眼訂法,偶爾也有六針眼或八針眼的。有時,常將書角用綾錦包起來,這叫作包角。
包背裝和線裝的書籍,書口易磨損破裂,因此,上架收藏採取平放的方式。為了方便起見,還在書根上靠近書背處寫上書名和捲次。
由於是平著擺放,封面也不需要使用厚硬的材料,多是用比書紙略厚點的紙張,有時也用布面,故而具有柔軟、親切的感覺。由於書籍柔軟,為防其破損,多用木板或紙板製成書函加以保護。
書函的尺寸大小依照實際需要而定,且形式多樣,多用硬紙板為襯,白紙做里外用藍布或雲錦做面。書函一般從書的封面、封底、書口和書脊四面折疊包裹成函,兩頭露出書的上下兩邊。也有六面全包嚴的叫“四合套”,在開函的地方常挖作月牙形或雲頭形,稱作“月牙套”或“雲頭套”。
另外,也有用木匣或夾板做成考究的書函,既保護書籍又增添書籍的藝術典雅之美。
印畫冊做包裝/深圳步殼印刷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