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殼印刷分析中國書籍演變發展
中國書籍的形成與發展,以書籍制度進行劃分為:
簡策制度(周代至秦漢)
捲軸制度(六朝至隋唐)
冊頁制度,其中由捲軸裝演變為冊頁形式,包括經折裝、旋風裝、蝴蝶裝、包背裝、線裝(五代至明清,有的形式至今還在沿用)
1.竹簡
竹簡沿用時間很長。漢初在孔子的舊宅發現古文字寫的尚書、禮記等幾十篇就是竹簡。一般是將大竹竿截斷劈成細竹簽,在竹簽上寫字,這根竹簽叫“簡”,把許多簡編連起來叫作“策”,簡和策是以文字的多少來定的簡寫多了就編成策(冊)因此,用竹做的書,古人稱作“簡策”。“簡”的背面寫上篇名及篇次,當簡冊捲起時,文字正好顯露於外,便於人們查閱和檢索。編簡成策的方法就是用繩將簡依此編連,上下各道,再用繩子的一端,將簡扎成一束,就成為一冊書,編簡一般用麻繩。通常一策是一篇首尾完整的文字,策的開頭有兩根空白的簡,稱為贅簡,相當於現在的護頁,目的是為了保護裡面的簡。二是為了有個過度的空間,舒暢之感。贅簡之後,一般每簡只寫一行,少的只有八字,多的三四十字。第一簡是篇名,篇名之後是作者姓名,然後再寫正文。寫完後從左向右捲起,成為一東。許多策常用布或帛包起,叫帙;或用口袋裝,叫囊;相當於現在的書盒。
2.版牘
古人把樹木鋸成段,剖成薄板,括平,形成二尺尺五、一尺、五寸等不同長度的規格,其寬度一般為長度的三分之一。記載在木牘上的文字,一般稱作“方”或者“版”,故後人也稱“方版”為“版牘”。版牘面積相對簡策較大,因此常用於地圖、書信等題材,所以地圖現在仍有“版圖”之稱。但是簡策也有缺點:首先是竹木很重,占地方,使用也不是很方便。其次是久了繩子易斷,產生脫簡和錯簡,很難復原,因而後來發展為縑帛的書。
3.縑帛
捲是用帛或紙做的,是書寫內容的正頁。在竹木的書盛行的同時,出現了寫在絲織品上的書,絲織品當時有帛、縑、素等名稱,所以這種書要稱為帛書、縑書、素書。當時還有人要用圖畫來說明的書,而簡很狹窄,因此就用帛來書寫。帛柔軟輕便,易於攜帶保存
4.捲軸裝
帛是很貴重的物品,這時候紙已經發明,因此就有人用便宜的紙來寫,帛就被紙代替了。和今天的中國畫軸形式相似。捲軸的抄寫方法是:依據紙的長短大小而定,寫完後,再續。然後把他們粘起來,加一根軸,捲成一束便成捲軸。捲口用簽條貼上書名。軸一般是木質的,也有工藝之分,有竹、金、珊瑚、玉軸。捲子左端捲進軸內,右端在外,為了保護它,另外用紙或絲織品粘在前面,叫鏢或包首。鏢頭再系帶子,把捲軸扎起來,鏢和帶也是很講究的。捲、軸、鏢、帶是捲軸裝的四個主要部分。
5.貝裝
經最早出現在印度,後隨佛教傳入中國,在我國西藏、雲南眾多寺廟中保存了大量貝葉經文。這些佛學經典都是狹長的單頁梵文貝葉經的形式。·貝葉是植物的葉片,經一套特殊的製作工藝製作而成,所刻寫的經文用繩子穿成冊,上下墊以板片,再用繩子捆扎而成,可保存數百年之久。受這種裝幀思想的影響,古人發明瞭漢文的梵夾裝”。一般將紙張書寫或雕印的經文效仿貝葉經,上下夾木板,夾板中段打兩個圓洞,用繩索兩端分別穿入洞內,將繩索結扣用木板相夾,而後以繩索、布帶捆扎。梵文是由左向右寫的,與中國自上而下的書寫方式不適應因此改為豎寫形式
6.經折裝
捲軸裝翻閱起來也有些不方便的地方,要查閱中間某一段,就要全部展開捲軸。所以有人把長捲紙反復折成幾寸寬的一折,首尾粘在木板上,稱為經折裝。經折裝書雙面抄寫,但很接近冊頁形式了。
7.旋風裝
在唐代後期,產生了旋風裝,是捲軸裝轉變成冊頁裝的過渡形式。以一條長紙作底,第一頁單面書寫,全裱於捲端,下頁依次把右端相錯貼在上頁上。展開時象龍鱗,收時象旋風,因此而得名。雖沒脫離捲軸外形,但閱讀上快很多。
8.蝴蝶裝
印刷術發明以前,書籍全是手抄,知識流傳是緩慢的。印刷術的發明對類文明做出了巨大貢獻。中國的畢昇發明活字印刷、歐洲的古登堡的活字印刷術給書籍帶來巨大的影響,冊頁形式是現代書籍主要形式。旋風裝的書久後,書頁的折疊處易斷裂,後來逐漸演變成蝴蝶裝,是一個印版就是一頁,書頁反折,使版心朝里,單口向外,並將折口都粘在一張包背的紙上,由於翻動時像蝴蝶展翅,因此而得名。
9.包背裝
由於蝴蝶裝在翻閱時常見空白頁,必須連翻兩頁才能看下去,不方便就出現了包背裝。包背裝和蝴蝶裝相反,書頁正折,版心朝外單口向里,訂好後外面加封面,連書脊包起。這種裝訂方式很像現在的平裝書籍。
10.線裝
線裝始於明代中葉(公元14世紀),盛行於清代。線裝是從包背裝發展起來的,不用整紙裹書,而是前後分開為封面和封底,不包書脊,用刀將上及書脊切齊,再在書脊處打孔,用線串牢,打孔穿線,訂好。一般有四眼釘法,也有六眼釘和八眼釘,講究的還在上下角用絲織品包角。

步殼印刷分析中國書籍演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