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印刷術的傳播與發展
印刷術在我國發明之後,於公元7世紀開始向國外傳播,由於我國長期處在封建王朝的統治下,印刷術一直處於緩慢的發展階段,傳出國外後在國外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之後又傳回我國朝鮮是第一個從我國引進印刷術的國家,公元7世紀時,朝鮮經常派留學生來我國學習,回國時往往帶走大量的書籍和雕版。
朝鮮最早的印刷品《高麗大藏經》就是公元11世紀初按中國官方《大藏經》用的雕版方法印刷的。朝鮮也仿造畢昇的泥活字印刷過一些書籍。日本、越南及東南亞各國的印刷術也是中國印刷術傳入後發展起來的。
由於文化、經濟交流日益增加,中國人攜帶的印刷書籍和印刷技術,在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束埔寨等國開創了當地的印刷業。通過陸地上的“絲綢之路”,13世紀時中國的印刷術傳入伊朗。
由於伊朗是當時東西方交流的交通樞紐,歐洲人通過伊朗認識到中國的印刷術的作用和方法,使得中國的印刷術在歐洲得到很快的傳播和發展。14世紀歐洲已經開始使用木雕版印刷紙牌和神像。
印刷術向國外的傳播,增進了我國同世界各國的交往,增強了我國人民同世界各國人民的友誼,促進了人類文明的進步,對世界的文化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受我國印刷術的影響,德國人谷登堡於1440~1448年間發明瞭鉛活字印刷,開創了現代印刷術的年代,在世界印刷史上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首先,他用鉛、錫、銻做活字材料使活字的性能更加完善,便於印刷,且耐用率高;其次,在鑄字工藝上,他使用了鑄字的字盒和銅字模,使活字的規格容易控制,也便於大量生產;再次,他用油脂調配了適合金屬活的的油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印刷質量;最後,他還設計製造了簡單的木製印刷機,把“刷印”方式改為“壓印”方式
雖然比畢昇發明的泥活字印刷晚了400年,谷登堡發明的鉛合金活字版印刷術,被世界各國廣泛應用。先從德國傳到意大利,再傳到法國,到1477年傳至英國時,已經傳遍整個歐洲了。一個世紀以後傳到亞洲各國,1589年傳到日本,翌年,傳到中國。
1845年,德國生產了第一臺快速印刷機,從這以後才開始了印刷技術的機械化過程。
1860年,美國生產出第一批輪轉機。之後德國生產出了雙色印刷機和印報紙用的輪轉印刷機,到1900年,製造了六色輪轉機。從1845年起,大約經過一個世紀,各工業發達國家都相繼完成了印刷工業的機械化。我國在1958年,由北京人民機器廠製造出了高速自動雙色膠印機。
隨著電子技術、激光技術、信息科學以及高分子化學等科學技術在印刷上的應用,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印刷技術進入了現代化的發展階段;20世紀70年代,感光樹脂凸版P版的普及,使印刷向多色高速方向發展;20世紀80年代,電子分色掃描機、整頁拼版系統和激光照排機的應用,使排版技術產生了根本性的變革,彩色圖像的復制達到了數據化規範化;20世紀90年代,彩色桌面出版系統的推出,表明計算機全面進入印刷領域;隨著當代科學技術的飛躍發展,圖像處理技術的加強,數字印刷機的使用,印刷技術也迅速地改變了它本來的面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