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印刷裝幀的發展研究
書籍設計是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人們審美水平的提高而不斷發展的,我國書籍藝術的發展與歷史緊密相連,書籍藝術的形式反映出個時代所表現出來的主要思想特徵和藝術特徵。從“五四”新文化運動開始,隨著西方近代印刷術的傳人,我國書籍裝幀思想開始萌芽,許多美術家把裝幀看作是書籍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且親自動手設計。
陶元慶設計的《彷徨》被魯迅先生稱為是中國裝幀史上的經典。與此同時還涌現了一大批優秀的書籍封面作品。新中國成立後,人們在獲取知識的同時,逐漸開始追求書籍的閱讀情趣以及書籍設計的整體品味,這也是對於美的一種追求,反映著時代的精神裝幀設計是社會經濟、文化的體現,其發展必定是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體現。
書籍藝術與其他藝術一樣,也會受到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書籍設計中的圖形語言更加強調藝術的表現,人們在審美活動中,總是會把體現時代精神的藝術表現看作是美的,而過時的則被認為是不美的,這源於人們求新、求異的審美心理以及對設計審美的需求。現代書籍設計要想把握時代的脈搏,跟上時代的步伐,就必須與社會精神風貌保持一致。
書籍藝術需要不斷創新,不斷註入活力,使這傳統的藝術形式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以滿足讀者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樣,我們可以從現代書籍藝術的發展中看到這個時代特有的精神風貌和這個時代的美。設計風格是具體的,是對存在著的藝術品特徵的描述,風格不是外在於藝術作品的,不能片面地認為藝術品的各個分是由風格統一起來的,沒有凌駕於作品或設計的各個部分之上的風格。
設計風格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設計物的形式與功能相統一所展現的特徵;
二是設計者的設計觀念與設計表現手法相統一而構成的動力結構,這兩方面是統一的。我們可以從我國各個時期的書籍藝術風格中找到具有那個時代特徵的圖形語言
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黨和政府十分關心出版事業,20世紀50年代初國家專門成立了出版總署,充實出版社的美編人員,這些為我國書籍藝術開拓了廣闊的發展空間。這個時期書籍裝幀大多採用簡潔而莊重的設計形式,圖形語言多採用圖案以及寫實風格的繪畫表現素材內容是具有那個時代特徵即象徵和平的符號,例如紅星、橄欖枝、橡樹以及鴿子等。從這些書籍設計作品中不難看出,封面中所採用的圖形語言以及表現形式對書籍設計風格的影響,正是由於當時圖形語言的單一,使得書籍所呈現的風格簡約而質樸當然也受到當時技術的限制印刷基本採用鉛印,一般不超過三色。總的來說時我國的書籍藝術家勇於探索,敢於
嘗試,為今後的書籍裝幀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雙百文藝方針的指導下,通過書籍設計工作者們的不斷探索和不懈努力,我國書籍藝術逐漸走向繁榮,這些作品反映出新中國發展時期思想的深化和風格的走向,我們不難看出這個時期的設計早已擺脫了新中國成立之初的單一化的設計形式,設計者們更突顯書籍裝幀的藝術性和整體性的統大大豐富了書籍
設計中的圖形語言,大膽嘗試不同的設計元素。我們還可以看出書籍藝術風格的變化中很大一部分是由於圖形語言的不斷豐富,設計者們從民族精神的文化中提取藝術創作的靈感,把民族文化精神與浪漫主義巧妙地結合起來,探索具有新中國時代精神風貌的書籍設計發展道路。我國第一部系統而全面地講述書籍裝幀歷史的學術著作是邱陵編著的《書籍裝幀藝術簡史》,這本書也是在這個時期誕生的,極大地推動了我國書籍藝術的發展,反映出這個時期書籍裝幀工作者對書籍藝術創作的探索。
20世紀90年代是我國書籍藝術逐漸走向成熟的階段,對書籍設計的理解從狹隘的封面設計逐漸延伸到整體設計,不僅註重封面的設計還包括書籍其他部分的設計,如環襯、扉頁、內文版式等,甚至包括書籍的裝幀材料。書籍藝術是一種綜合諸因素的全面設計,由外及內,隨著人的視覺流動以及手的觸覺,合理佈局並依附於內容之上的藝術表達,形成了整體的美感。同時,設計者們對書籍文化內涵的追求突顯,他們能夠準確把握我國民族文化精神,在學習國外優秀設計的同時探索適合我國書籍藝術發展的道路。裝幀材料以及印刷工藝水平的提高,使得書籍裝幀從視覺的美逐漸延伸到觸覺的美,體現了當代書籍藝術的多元美感,也展現了這個時代的精神風貌。